安全生产管理的事故预防措施(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对策)

事故预防的宏观对策

如同一切事物一样,事故亦有其发生、发展以及消除的过程,因而是可以预防的。事故的发展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孕育阶段、生长阶段和损失阶段。孕育阶段是事故发生的最初阶段,此时事故处于无形阶段,人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而不能指出它的具体形式;生长阶段是由于基础原因的存在,出现管理缺陷,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得以发生,构成生产中事故隐患的阶段,此时,事故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可以具体指出它的存在;损失阶段是生产中的危险因素被某些偶然事件触发而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阶段。

安全工作的目的,是要避免因发生事故而造成损失,因此要将事故消灭在孕育阶段和生长阶段。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就需要识别事故,即在事故的孕育阶段和生长阶段明确识别事故的危险性,所以需要进行事故的分析和评价工作。

安全生产管理的事故预防措施(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对策)

海因里希法则

1.事故法则

事故法则即事故的统计规律,又称1:29:300法则。即:在每330次事故中,会有死亡、重伤事故1次,轻伤、微伤事故29次,无伤事故300次。这一法则是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W.Heinrich)统计分析了55万起事故提出的,得到安全界的普遍承认。

该事故法则告诉人们,要消除1次死亡、重伤事故以及29次轻伤、微伤事故,必须首先消除300次无伤事故。也就是说,防止灾害的关键,不在于防止伤害,而是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所以,安全工作必须从基础抓起,如果基础安全工作做得不好,小事故不断,就很难避免大事故的发生。

上述事故法则是从一般事故统计中得出的规律,其绝对数字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行业事故。因此,为了进行行业事故的预测和评价工作,有必要对行业事故的事故法则进行研究。有关学者曾对这一问题做过一些初步研究,得到煤矿事故的法则如下:

(1)对于采煤工作面所发生的顶板事故,其事故法则为:

死亡:重伤:轻伤:无伤=1:12:200:400

(2)对于全部煤矿事故,事故法则为:

死亡:重伤:轻伤=1:10:300

2.事故预防的宏观对策

综上所述,事故是有其固有规律的,除了人类无法左右的自然因素造成的事故(如地震、山崩等)以外,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事故的宏观预防工作应该遵循“全面治理”的原则,即采用从技术(Engineering)、管理(Enforcement)和教育(Education)三方面归纳总结出的“3E”对策,这是事故预防的三根支柱。

安全生产管理的事故预防措施(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对策)

(1)技术对策

在生产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的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因此,要预防事故的发生,就需要针对危险隐患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在采取有效技术措施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1)消除潜在危险的对策

即从本质上消除事故隐患,其基本做法是,以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和新的工艺代替旧的不安全的系统和工艺,从根本上消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例如,用不可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改进机器设备、消除人体操作对象和作业环境的危险因素,消除噪声、尘毒对工人的影响等,从而最大可能地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

2)降低潜在危险严重度的对策

即在无法彻底消除危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少危险程度。例如,手电钻工具采用双层绝缘措施,利用变压器降低回路电压,在高压容器中安装安全阀等。

3)闭锁对策

在系统中采用一些元器件的机器连锁或机电、电气互锁,作为保证安全的条件。例如,冲压机械的安全互锁器、电路中的自动保安器、煤矿上使用的瓦斯——电闭锁装置等。

4)能量屏蔽对策

在人、物与危险源之间设置屏障,防止意外能量作用到人体和物体上,以保证人和设备的安全。例如,建筑高空作业的安全网、核反应堆的安全壳等都起到了保护作用。

5)距离保护对策

当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伤害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时,应尽量使人与危害源距离远一些。例如,化工厂建立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爆破时的危险距离控制等。

6)个体保护对策

根据不同作业性质和条件,配备相应的保护用品及用具,以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例如,安全带、护目镜、绝缘手套等。

7)警告、禁止信息对策

采用光、声、色等,传递信息,以保证安全。例如,警灯、警报器、安全标志、宣传画等。

此外,还有时间保护对策、薄弱环节对策、坚固性对策、代替作业人员对策等,可以根据需要,确定采取相关的预防事故的技术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的事故预防措施(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对策)

(2)管理对策

预防事故的发生,不仅要遵循上述的技术对策,而且还要在管理上采取相关的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系统整体性对策

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作,它涉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安全工作的整体性要体现出: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综合地考虑问题的原因,动态地认识安全状况;落实措施要有主次,要有效地抓住各个环节,并且能够适应变化的要求。

2)计划性对策

安全工作要有计划和规划,近期的目标和长远的目标要协调进行。工作方案及人、财、物的使用要按照规划进行,并且有最终的评价,形成闭环的管理模式。

3)效果性对策

安全工作的好坏,要通过最终成果的指标来衡量。但是,由于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安全工作的成果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安全工作的效果性,是落实安全生产措施的重要前提。

4)党政工团协调安全工作对策

党制定正确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政策,教育干部和群众遵章守法,了解和解决工人的思想负担,把不安全行为变为安全行为;政府实行安全监察管理职责,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工会代表工人的利益,监督政府和企业把安全工作搞好;青年是劳动力中的有生力量,青年工人中往往事故发生率高,因此,团组织动员青年开展事故预防活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5)责任制对策

各级政府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当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对违反劳动安全法规和不负责任的人员造成的伤亡事故应当给予行政处罚,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只有将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安全生产才能得以保证,安全管理才能有效。

安全生产管理的事故预防措施(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对策)

(3)教育对策

所谓教育对策,是指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途径的传授与培训,掌握安全知识及正确的作业方法。每个人应当从幼年时期开始灌输安全知识,在大学里应当系统地学习必要的安全工程学知识;对在职人员,则应根据其具体的业务,进行包括安全技术(含事故管理技术)在内的教育;对工人应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特殊工种的培训教育。总之,教育的内容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等多个方面。

上面简述了三种对策。在这三种对策中,首先必须提出技术对策。在事故预防对策中,应当把安全技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创造一种不发生事故的客观条件,或者说,创造安全生产的良好物质基础。

总之,在事故预防中,应选择最恰当的对策,而最恰当的对策,是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最根本的对策则是以间接原因及基础原因为对象的对策。一旦对策确定以后,必须尽快地去实施,从总体上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有效地控制事故,保证生产和生活的安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76677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manli
上一篇 2022年10月21日 17:18
下一篇 2022年10月21日 17:21

相关推荐